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110.12.15 回應『躺平主義』----壯遊的精神。(命中第六次國文模擬考題目^^)

同學:躺平主義,或是像老師說的草莓族,這看起來似乎是整個環境因為市場飽和,而導致工作機會減少,造成我們這個世代更難出現心機會,或是致富的機會,而產生的一種逃避主義和想法。

        但是在我看來,我卻不會認可這樣子的說法。因為,難道上一代的機會真的比我們多嗎?科技一直在創新、更新,上一代在奮鬥時,我想就跟我們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物質生活。如果創業或創新失敗了,只是回到原點,所以敢拚而無所畏懼。但是我們是因為上一代給了我們些基礎,讓我們從小生活無虞。本來這些基礎是可以讓我們奮鬥時更有動力,但對我們來說卻是阻力。為何?因為害怕失敗,怕失敗後,連這些基礎都沒有了。也因為這些主義的出現,使自己安於現狀而不肯努力。但是家底也是會有用完的一天……

        老師覺得,這位同學寫得太好了!姑且不討論這種近似失敗主義的想法,老師突然想到一個已經流行幾十年的名詞----壯遊。老師以前大學有幸,能到處跟朋友『鬼混』,到過一些國家。當時,只是覺得想冒險,想探險,根本不是基於什麼人生大道理,但事後回想起來,很多『事情』『心緒』也都在路途裡面了

    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一生----「壯遊」(Grand Tour)。它原本盛行於歐洲,透過長途跋涉的旅程所進行的成年儀式。它不是流浪,也不是遊戲,而是具有深層的教育意義,是高中生畢業後相當重要的一環。

大部分年輕人都胸懷壯志,到世界各地尋找旅遊的目的。他們透過長時間的游歷,跨越多國的語言溝通障礙,逐漸形成一趟學習旅行。行程不僅富有高難度的挑戰,也必須與當地的人民有深層的互動,觸動不一樣的人文風情。從中,再適時放慢自己的腳步,留著一些空間與時間去沈澱、反思自己。

若你去的旅遊僅是部落客所推薦行程,前往各個旅遊景點趴趴走,拍張照留作紀念,只能夠算是娛樂,毫無意義可言。台灣年輕人壯遊不應該只在台灣,也要勇敢的走向全世界。

然而,壯遊的挑戰程度也無法與他人做比較,而是要跟自己比,每個人都會擁有獨一無二的旅遊。真正的壯遊,從來不是達到別人的標準或紀錄,也不是追逐騎幾公里、幾天之內完成旅程、騎車多遠等。「只要贏過昨天的自己、願意嘗試踏出舒適圈,就是一次壯遊。」

用鏡頭說:一個角落,一個故事

fastcoexist》報導,瑞典人林德斯特羅姆(Sebastian Lindstrom)自小熱愛旅遊,曾待過瑞典(Sweden)的特種部隊,就讀香港(Hong Kong)大學前,他在非洲迦納(Ghana)創辦一個兒童慈善組織,改善兒童的生活品質。

大學期間,他號召一群熱愛壯遊的年輕人,一路從非洲摩洛哥(Morocco)開車至南非(South Africa),以最低旅費的方式跨越16個國家,「旅費都是自己支付,我們絕不會居住在酒店,只會睡在帳篷裡」。林德斯特羅姆希望能在路途中以攝影的方式,記錄下積極正面的人物故事。

旅行期間,林德斯特羅姆成立獨立製片工作室「What Took You So Long」,致力於前往世界上最偏遠或不為人知的角落,記錄各地的好人好事。同時也拍攝公益的宣傳廣告來賺取收入,貼補團隊的旅費。「當地人非常熱情且配合拍攝,同時也保護我們的安全,協助指引交通路線。」

壯遊是一種意義,不是一種流浪

原本林德斯特羅姆僅抱著單純和好奇世界的心,卻因為旅途期間讓他遇見不同的人事物,讓他有機會調整自己未來的方向。同時也讓他能夠集結各地志同道合的夥伴,將原本的旅程引導到未曾想像的方向,讓旅途不留任何遺憾。過程中,林德斯特羅姆看見非洲人民的熱情,讓他發掘不少角落的家庭故事,同時他也透過鏡頭的力量,呈現不少動人感觸的畫面。

壯遊,是為了體驗世界之大,體驗人生之美。當你決定去壯遊時,得做三方面的心理準備。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體驗方式,幫助自己投入和迎接挑戰。

第二、兼顧理想與現實,分段訂定壯遊計畫。

第三、帶著風險意識,準備學習失敗。

冒險,是為了找尋未知的自己,也是遇見真實自我的唯一之路。若你已做好準備,就開始樂活你的人生吧!

也許有人會說:「出國玩?好爽喔!」「壯遊是有錢人的專利。」其實,不用理會這些酸民的想法!

隨著資訊、交通技術的進步,跨越國境藩籬的旅行,早已不再是貴族與富人的特權與專利。以台灣來說,近年出國旅行的人數快速成長,在 2016 年,已接近一千五百萬人次大關(14,588,923),媒體上,更不乏年輕世代一輛單車、一張廉航機票甚至船票,「窮遊列國」的報導。

然而,「旅行」是否等於「壯遊」?甚至,在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鋪天蓋地、唾手可得之下,實際踏上異境、度過或長或短的時光,除了休閒娛樂,或者如某些工商大老所批評的「拍照打卡小確幸、徒然浪費金錢與時間」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刻的涵義?

答案,恐怕只有實際「在路上」的人們,才能夠回答

史丹佛博士後研究員、任職美國矽谷專利智財公司的 Elaine,在被醫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導致視力可能日漸衰退後,辭去高薪正職、領出所有存款,和南美的友人駕著小帆船,一路航行到南極──她想在雙目仍清晰的時候,親眼望盡過去嚮往、但忙碌工作中未曾下定決心造訪的美麗風景,卻在被鯨魚圍繞著的南太平洋上,強烈地體會到大自然的浩瀚,與自己過去所執著的事物,如今看來是如此渺小

在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碩士的 Cynthia,因為研究而初次踏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長達數千年衝突歷史的土地。在高牆的兩端,她親眼見證了世間血淋淋的恃強凌弱、人性的悲傷與扭曲、國際主流媒體的選擇性聚焦與健忘,於是決定駐留該地,誓言不計代價,將她所見的真相傳遞出去

還有更多來自台灣的她與他,在西非的紅沙漠、在南美巴西的原住民聚落、在日本的沖繩、在越南的順化......體會到難以忘懷的感動,開拓了前所未見的視野,甚至,因此立定了未來堅定不疑的志向。

或許,「壯遊」兩字,如今的解釋,倒無關旅行本身的時間長短、飛越的物理距離,更無涉花費的金額或目的──而是這一場旅程、這一段「脫離日常」的時光,對自己而言,能否帶來新的成長,面對「回來」之後的生活,能否帶來更開闊的心胸、更篤定的自信?壯遊,是一場旅程、這一段「脫離日常」的時光,對自己而言,能否帶來新的成長,面對「回來」之後的生活,能否帶來更開闊的心胸、更篤定的自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