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109. 6. 23 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影音連結) 連加恩鼓勵外交役:享受上帝給的奇異旅程


每月倒貼薪水也不放棄!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每月倒貼薪水也不放棄!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遙遠的西非布吉納法索,有一個名叫古都古的小鎮,那裡有一間台灣人出錢蓋的「霖恩小學」,當初負責協調和監工的人是台灣最出名的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連加恩在古都古除了蓋小學,還曾創下垃圾換舊衣的奇蹟,他所締造的傳奇,後來被王小棣導演改編成電視劇「45度C天空下」。
退役回到台灣,連加恩的第一份工作是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之後進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三年前,他接受外交部委派前往非洲從事醫療外交工作,2013年底,他選擇退下公職轉戰民間公益團體,成為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的挪威國際路加組織派駐南非的代表,未來也會與畢嘉士基金會合作,一起為「霖恩小學」籌措營運經費。看似不停地轉換跑道,但對連加恩來說同樣都是助人的工作並沒有不同,他說︰「早在非洲服役時,我就體會到走助人這一行,永遠不會有失業的問題。」 
【徬徨少年時】
連加恩是牙醫的兒子,他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我高中讀的是建國中學,選第三類組是遵循父親想要我當醫生的期望,後來順利考上陽明醫學院,我一直是個按部就班的乖小孩。」
連加恩說,他的爺爺是在台灣光復的前幾天,躲在防空洞因腦膜炎過世,那一年他的父親才兩歲,是父親的哥哥工作賺錢把父親養大。「行醫救人是我父親最初的人生志向,他重考兩次都考取牙醫系,他希望我讀醫學系,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因為這樣的緣由,連加恩的父親一直很重視小孩的教育,而他也不負父親苦心的栽培,從小課業就特別突出,並以優秀的成績擠進建中的資優班。
「把書念好,然後呢?」考上建中之後,連加恩不經這樣問自己,他感到迷惘,「有好長一段時間,放學後我和幾個死黨跟著班上的留級生到處玩,打撞球、溜冰、在西門町亂晃;後來一群人又迷上大型電玩,我騙父母去補習其實是去打電動,常常玩到晚上11點,再搭最後一班公車回家。」生活失去目標,心很空虛,「上課睡覺只是我心裡沒有動力的一種表現。」
在學校,連加恩是讓老師傷心的班長,然而在教會,他可是一個拿全勤獎的優良信徒,每個周末他固定參加教會活動。「我內心的風景旁人察覺不到,但我卻隱約感覺上帝好像可以理解。」連加恩說,高二下學期的一天,他書唸到一半,心裡突然響起一些詩歌的旋律,他感到一股神聖的氣氛,瞬間淚如雨下,「我跪在地上,想到自己生命的貧乏,我禱告耶穌,請祂來改變我的生命。」那一天起,連加恩把自己毫不保留地交給上帝。多年後,連加恩回想這件事,才發現,人生中很多的精采,都是發生在那個禱告之後。
【革命家精神】
大學時代連加恩開始對服務產生興趣,他積極參與服務性社團,寒暑假一定隨社團深入台灣的鄉間、山上、離島,挨家挨戶幫老人家量血壓、測尿糖。出隊的體驗讓他想起小時候陪著父親四處義診的情景,從小連加恩的父親就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教導他,要關心社會上弱勢的一群,這是身為基督徒應有的使命。
去非洲當兵連加恩也是聽從上帝的安排!「非洲役男截止報名的前一天,我把證件交給父親,我跟父親說︰如果早上醒來,覺得心裡有平安就去幫我報名。」就這樣連加恩展開為期20個月的非洲服役之旅。
到了西非布吉納法索,連加恩發覺自己每天都在經歷重複的故事︰貧窮、疾病和死亡,然而,回到宿舍,他卻過著外國人等級的生活︰出外有司機、房間有冷氣,還有廚師照料三餐,上下班之間好像穿梭在天堂和地獄,讓他感到不安。「我在心中吶喊,上帝給我一些事情做吧!」
於是,在攝氏45度的溫度下,他開始走出醫院、走入當地人的生活,跟隨父親當年的腳步,走入每一個他所看見的「需要」。發起三袋垃圾換舊衣的活動;幫村子鑿深井,讓三千多位居民能飲用乾淨的地下水;還接受村民託付,在當地蓋了一間小學,讓上百名失依的孤兒有機會上學。這些改變雖然不是連加恩撒下的種子,但是,他卻樂於成為滋養種子的陽光和雨水。
回想中間的過程,連加恩說,他面臨過不少的挑戰,剛步出校門的年輕人,在異地要獨自處理來自台灣教友與世界各地網友寄來的愛心二手衣,1,500個紙箱一度癱瘓當地郵局,他被要求給付35萬台幣的稅金;企業家太太把先生送的鑽戒轉換現金,贊助挖井的費用,尋找廠商的過程中,他差一點落入黑市的圈套;小學四公畝的地是村民主動獻上的,興建過程歷經被建商誣告、進警局接受盤問、被當地小官索賄,許多他意想不到的困難。  
在連加恩的思維裡,信仰就是他的支撐,「我們家有個習慣,一遇到問題,我們就會跪下來向上帝禱告。」他說,每當我知道父親診所的禱告室又在為我代禱,我的勇氣就會多一點。「拼命向前衝,有時候是需要一點盲目、需要一點超自然的力量。」
非洲的洗禮,連加恩換了腦袋也換了眼光,他說︰「想要改變一定會遇到困難,但要有革命家精神。」後來,他發現只要忍耐、學會撐在那裡,資源與轉機總會適時地冒出來。不過,他也承認一切從零開始是很可怕的,因為不去開始,沒有人會去怪你,可是一旦踏出去,就要承擔事情的成敗,「回想那段歲月,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往往也是最有趣的,因為那裡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永遠的鄉愁】

服完兩年兵役,為了霖恩小學後續的營運,連加恩在布吉納法索多停留了一年,之後返台他先到榮總家醫科任職,隔年轉換跑道,進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生,「當時心裡有個聲音,如果將來要再回去非洲,若能在公共衛生上多一些學習,未來也許能做出更高視野的事。」
就這樣連加恩放棄未來可見的高薪與升遷機會,帶著妻兒搬到花蓮。他的太太高麗婷形容他是一個很好挑戰的人,高麗婷說︰「凡是沒人要的,他越喜歡搶第一,聽到花蓮缺人,他馬上就說︰好吧!那我去。」
一家人在花蓮住了將近一年,短短幾個月連加恩接到好幾封邀約他去非洲工作的電子郵件,他不由得這樣聯想︰這一切是否從神而來?因為相信上帝,連加恩於2010年2月重返非洲,展開在南非的外交醫療生涯。偏遠的、弱勢的、缺乏的,總是特別觸動連加恩心底的柔軟,心軟、喜歡親近人或許就是連加恩一再回非洲的原因。
「在南非生活最困難的是安頓家人。」連加恩說,當地治安差,他們搬過三次家,回憶初到南非時,常有挫折和無助感。「我們住在裝設電網、紅外線的房子,必須跟鄰居軍備競賽,半夜會聽到警車、槍聲、防盜器的聲音,時常睡得不安穩,警察也不安全,會向外國人勒索。」
連加恩說,外交官的生活並不像外界想像的光鮮,南非幣值過去三年來到高點,他的薪水等於縮了40%,房租每年調漲10%,可是台灣外交人員的房租津貼已經十幾年沒調。「賣掉台灣的房子和車子,跟長輩借錢,我等於每個月都在倒貼薪水幫政府工作,」說起過往,連加恩只能用辛苦兩個字形容。
最令連加恩愧疚的一次是大兒子手肘意外骨折,他帶著大兒子好不容易找到可以安排手術的醫院,卻被醫院告知家屬不能留宿醫院,開車回家的路途上,連加恩十分懊悔,他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事?為何要讓妻兒陪他來非洲受苦?
既然這麼辛苦,為什麼不回台灣?連加恩說︰「沮喪是難免的,」不過,他也強調信仰對他的重要性,「禱告結束,我還是想再試試看;我相信,既然上帝派我去非洲,不會只是要我去受苦,一定有一些事或是祝福要讓我去經歷。」每當困難降臨,連加恩總會想起教會牧師曾對他說的話︰最苦的時候就是經歷和享受上帝同在最多的時候。
有一回連加恩去尼日出差,為了省錢他從南非先飛法國再轉機到尼日,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機場,在這最孤獨的時刻,連加恩得到啟發︰「原來上帝送給我的是『套裝行程』,上帝沒有應許一路順暢,但祂應許永遠不離開我。」回想經歷過的困難與神蹟,連加恩逐漸明白上帝的安排,「我是帶著上帝的愛才會來到非洲,上帝把我的肉體當作橋梁,祂要我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他體悟到,客居他鄉的日子,難免會遇到受點苦、吃點虧,身為基督徒的挑戰,就是如何能夠不論斷,而且保持正面的態度,去祝福和自己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民。 
【影響年輕人】

連加恩這次回台灣是為了下一個工作做準備,現在他是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的挪威國際路加組織LIN(Luke international Norway,簡稱LIN)派駐南非的代表。過往三年的醫療外交生涯,心中的不踏實一直揮之不去,我的外交工作是透過醫療這個工具幫國家爭面子,學科學的我喜歡爭裡子,希望看見真正的改變,轉換到公益團體比較符合我的性格。
他補充︰「加入LIN我可以做醫療、公共衛生、人道救援的工作,在南非有許多非法移民工,這些青壯年非法移民到南非,也帶去疾病傳播等公共衛生問題,LIN過去在馬拉威協助醫院進行醫療資訊管理成果豐碩,未來我會慢慢把這些成功經驗移植到南非;另外也會持續在非洲開發服務據點,讓年輕人有機會來非洲從事志工活動。」成為LIN 的一份子,連加恩很開心,因為又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十年前他把在布吉納法索當兵的經歷寫成書,十年來他透過《愛呆西非連加恩》這本書以及學校演講,陸陸續續鼓舞不少台灣年輕人走出去,去發掘生命更多可能性,這一點讓他很振奮,「這些年來我有意識地想藉由『人在非洲』這件事,持續影響台灣的年輕人,新工作的地點也是在非洲,或許又是上帝巧妙的安排。」
當年的徬徨少年,如今已經變成堅實的社會工作者,連加恩從非洲帶回來的衝擊持續在他的心裡發酵,這些年他努力實踐自己說過的話,這句話也是他的信念︰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甚至比別人更勞累,這樣,好命才有意思。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109.6.5 後疫情生存,你要成為解決陌生問題的高手 --聰明犯錯也是一種競爭力


後疫情生存,你要成為解決陌生問題的高手
                                      聰明犯錯也是一種競爭力                    (節錄至商業週刊1679)
     一場疫情風暴讓全球驚覺,沒有明確劇本的危機將來得更快、更急,當局勢多變,未來「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近8成執行長齊聲:想活下去,取決於你的「轉向」能力!
     過去的這一百多天,COVID-19重創全球,成為一場世界級超戰役。世界掀起來驚濤駭浪的變化;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病毒危機讓我們改變了對重要問題的看法。」那就是:世界面臨越來越多沒有明確劇本的危機。例如,一百五十多天之前的去年十二月底,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發表了對未來一年充滿希望的談話,他表示:「新的一年,將開啟十年的機遇與繁榮。」之後,首相被送進重症加護病房的消息,動搖了全英國人民的信心。隨著疫情擴散,美國四月初單週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口達六百六十萬,創史上最高;美股在短短三十天內,重挫三○%,史上最快;疫情隔離造成全球至少七十八個國家,至少逾三十三億人被禁足在家,創全球最大居家潮;上百國、近十五億學子停課,創下最大停課潮。
    而且,這場沒有劇本的疫情,目前誰也不知道結局如何。在這場戰爭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稱讚:「台灣是防疫榜樣。」日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英國BBC專訪時,當主持人詢問別的國家可從台灣防疫經驗中學到什麼時,陳建仁的答覆是:「迅速採取行動。」這個迅速,指的是,在還未確定疫情將造成大流行之前,一月底就啟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超前部署。
張忠謀:「世界已不再安寧」全球巨變,將越急、越大、越頻繁!
    病毒的傳播速度比人類反應還快;那麼陳建仁口中的超前部署,真正的意涵是什麼?台灣經驗告訴世界:所謂超前部署,就是迅速採取行動,不要怕邊做邊修正。
    快速而大規模的巨變,COVID-19會是史上唯一嗎?恐怕未必,想想過去兩年世界的黑天鵝是不是越來越多、飛行速度越來越快?去年十一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就說:「世界局勢多變,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
經歷這場還未望到盡頭的疫情,全球管理者被迫思考:遠距工作如何有效率?教師被迫練習:線上教學如何吸引學生?當人們不再出門,零售業必須重練吸引消費者的方法,這些前所未有的陌生問題,都沒有SOP(標準作業流程)可以遵循。
    曾在麥肯錫擔任顧問多年,遠傳電信策略暨財務管理群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便指出:「環境變化越來越快,生存得不斷調適;我們都是解決熟悉問題的高手,但是現在個人與企業面對的幾乎都是陌生問題。」
    遠傳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課程,將企業面對的陌生問題導入課程,培養學生解決陌生問題能力。
遠傳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課程,將企業面對的陌生問題導入課程,培養學生解決陌生問題能力。
解決陌生問題,變存活關鍵。76%執行長:成長將取決於「轉向力」
    劇變的世界,陌生的問題。疫情,只是加速器;後疫情時代,無論個人或企業,存活關鍵,正是解決陌生問題能力。去年,為了幫助客戶解決陌生問題,安侯建業顧問服務部四十人的團隊,過去的分界全然打破。
    管顧公司傳統做法向來針對不同產業,提供該產業的專業服務;但安侯建業(台灣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專業諮詢服務組織)顧問服務部執行副總經理賴偉晏表示:「現在很多客戶不知道公司發生了什麼問題,只覺得怪怪的,因為這些都不是單獨產業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客戶需要的是如何在陌生問題上突破。」
    因應客戶面對的問題,他先是把團隊從產業分類變成只分成金融與非金融;去年乾脆連這兩大區分都拿掉,以變形蟲的方式,組合一個不同專業的顧問團去提供客製服務。而且有小成果或是心得就隨時報告討論,隨時調整方向,以避免一年才做一次結案報告。
    去年,安侯建業針對全球近一千三百位企業CEO調查發現,七六%的CEO認為,面對大環境詭譎多變,組織的成長將取決於「轉向」能力。
    而轉向力則奠基在培養試錯(failing fast)文化,意指正面看待那些不成功的創新嘗試,並從失敗中快速學習,這是因為陌生的問題通常都沒有SOP,唯有鼓勵試錯,才能摸出一條路。
   《富比世》雜誌點出關鍵,在當今不斷變化的複雜商業環境中,執行速度比完美執行更為重要。
    IBM則指出:透過快速試錯,用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意即不完美的產品),先求進行快速驗證,每次失敗都會學到一些能夠成功的知識,讓下一次的成功更早到來。
    例如,全球最大成衣上市公司之一、擁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美國服飾巨擘威富集團(VF Corporation)為了改善與新一代客戶互動方式,而非被動等待消費者上門,近年來先透過旗下小品牌試水溫,在線上、線下舉辦各種體驗活動,重塑行銷模式。透過快速試錯,快速學習的經驗複製到大品牌,讓旗下著名品牌VansTimberland等近年營收交出好成績,母公司營收更連年成長。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去年給股東公開信指出,亞馬遜今日的成就,來自於過去一連串試錯實驗的結果。他也欣賞勇於試錯的人才,他在接受軟體公司Basecamp訪談中指出:「最聰明的人通常都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不斷重新思考解決過的問題,他們從不固執己見,而是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觀點與新思維。」
    不過,向來視失敗為負面一詞的東方社會,培養試錯文化不容易;一位金融圈的高階主管擔憂:「台灣的企業文化認為,東西不好,怎麼可以拿出來賣?對於試錯是害怕的。」
咖啡烘焙王二代千萬開店虧損:未來不明,有餘力就要趕緊試
    論到試錯的經驗,大集團可能反倒要向中小企業取經。台灣咖啡烘焙龍頭二代朱茂亨3千萬開咖啡店試錯,代價雖然不小,卻讓他掌握住消費者核心需求。
台灣咖啡烘焙龍頭二代朱茂亨3千萬開咖啡店試錯,代價雖然不小,卻讓他掌握住消費者核心需求。
    全台最大咖啡烘焙廠二代、源友精品事業部協理朱茂亨分享試錯心得:做為全台最大咖啡烘焙廠,供應各大食品及飲料廠、咖啡連鎖通路及便利超商,每年營收達三十億元以上,業績穩定成長。但二○一七年,他發現,現煮咖啡是趨勢,烘焙廠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從食品廠轉移到咖啡通路,傳統食品廠這塊市場發展已停滯。
    面對陌生的通路市場,二○一七年他從公司另組一個團隊,負責咖啡品牌的拓展,「我給他們的目標是一年內開出五家店,」他苦笑,為了達成目標,也不管開在這個商圈是否適合,大家就在一年內硬是開出五家咖啡店。
剛展店時,朱茂亨以為:只要提供穩定、價格更優的咖啡豆品質,一定能吸引消費者上門。
    他用最好的咖啡豆做出好咖啡,把咖啡店裝潢得富麗堂皇,就連菜單設計也是每月推陳出新,每月還舉辦促銷與折扣活動,結果一年就燒掉三千萬元,五家咖啡店,沒有一家店獲利。「失敗的當下,我曾覺得乾脆收掉回家去好了,因為我父親做咖啡烘焙廠從來沒有賠過錢。」他說。但他從這一年失敗的過程中卻也學到:「原來我還在用2B(面對企業)的經營思維,去經營2C(面對消費者)的客群,追求價格便宜、穩定,但是消費者不喜歡眼花撩亂的選擇,他們喜歡故事。」
    二○一八年,他快速轉向,另起咖啡品牌重新開張,只保留十三個受歡迎的品項;也不再做任何折扣促銷活動;因為消費者會因降價而來,促銷活動結束就不再來。
    為了加強品牌印象,他找來咖啡冠軍,用「全台最厲害的咖啡烘焙廠,加上咖啡冠軍所調配的咖啡」的組合,讓消費者驚豔;又定期與不同品牌聯名合作,彼此拉抬聲望與擴大客群。如今,新的咖啡連鎖店從三家成長到五家,每月都穩定獲利。
   「這次疫情讓我更覺得,未來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只要有餘力就要趕緊嘗試新的東西,雖然有失敗,只要快速調整就好。」他說。
台大最紅通識課講師:越能解決陌生問題,生存空間越大
    主動進入陌生領域、創造解決陌生問題的機會,快速失敗、快速調整,正是企業與個人未來鍛鍊新能力的不二法門。這也正是許多企業需求若渴的領域。創意如何落地?必問2大關鍵問題
    企業對解決陌生問題的需求有多大?過去十五年服務過金控集團、便利商店、飛利浦、嬌生等大型企業的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談的正是如何培養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在過去三年來,成為台大通識課程有史以來,業界人士旁聽最多的課程,每學期學生限修四十八人,卻高達兩百位業界人士來旁聽。
    當面對的問題都是陌生,沒有SOP可遵循,該如何著手?李聖珉指出,要從如何界定問題開始講起。李聖珉說,台灣企業在面對問題時有一個「KPI(關鍵績效指標)現象」,只解決問題表象,達到KPI就好,卻沒有去了解問題真正需要解決的本質。他指出:「問清楚問題就是一種能力,需要訓練。」當把問題界定清楚後,開始發想點子並行動時,高效溝通就很重要。
    談到這裡,他忍不住嘆氣:「台灣企業的溝通方式,多半都是採連續劇溝通法。」先發想點子,然後行動實踐,把溝通擺在結案時才進行,「而且越懸疑越好,」難怪會溝通不良。
    他表示面對陌生問題,企業要把團隊當特種部隊來領導;溝通方式需要學習特種部隊的敏捷式領導:「他們每個人耳邊一定有麥克風,『隨時』報告彼此狀況,因為前方有太多陌生狀況等著他們。」
快速試錯、快速修正。個人與企業後疫情時代活下去必學
    後疫情時代,「當你有能力解決越多陌生問題,你的生存空間就越大;你不需要跑贏獅子(嚴峻環境),你只要跑贏同伴(同業)就好;最怕的就是周遭都沒有陌生問題可以解決,看不到延伸背後的空間,你跟同伴都擠在牆壁上,等著被獅子吃掉。」他說。
    此外,「疫情過後,很多複雜的東西,現在都要開始簡化,因為簡化後才會有高度彈性,才能隨時應變。」曾擔任華為、騰訊、鴻海和國泰世華等企業顧問的李智樺指出。
    他也指出:敏捷機制裡,試錯正是重要態度。「敏捷講的是以小增量;從小的改變去嘗試,犯錯後立刻修正。如此,企業有多次的機會,透過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到市場試水溫,尋求回饋。」「長時間不敢犯錯,不修正,忽然來一個大轉彎,反而變成在賭,而非試錯。」
聰明失敗必知5大關鍵
    企業如此,個人也是。從個人面來說,他發現大家的問題是:碰到需求來了,就只想去解決;「實際上,應該先思考『我能提出幾種答案?』然後去試水溫,而不是單一思考,提供單一解方。」
   《華爾街日報》指出,要培養快速試錯文化,最重要的還是態度要改變。換言之,如果不誠實的看待失敗,就很難從失敗中學習。
    此外,《哈佛商業評論》提醒,在熟悉領域中,鼓勵失敗是沒有意義的;但在一個與自己能力完全脫節的競技場中試錯,也不會帶來太多好處;關鍵還是在既有的基礎去進行新實驗,再從失敗中學習。
   改變,從來都不是線性進行;快速試錯,或許會導致進三步退兩步的局面,但只要有前進,這對於組織或個人都是可容忍的。
    這場疫情帶來的全球劇變;空間隔離加速零接觸商機崛起、台灣餐食外送訂單在疫情期間成長兩成到三成;全球迎來在家工作最大實驗,數位溝通能力成為必需;全境封鎖下,為了減少對全球供應系統依賴,各國轉向建立更強大的國內供應鏈,在地小農興起;遠距醫療及線上學習加速開放。這些,都是隨著危機而來的新局面、新機會。
    後疫情時代,還會有更多陌生問題會湧現,但同樣也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學習快速犯錯、快速轉向,將是活下去不可或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