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109.6.5 後疫情生存,你要成為解決陌生問題的高手 --聰明犯錯也是一種競爭力


後疫情生存,你要成為解決陌生問題的高手
                                      聰明犯錯也是一種競爭力                    (節錄至商業週刊1679)
     一場疫情風暴讓全球驚覺,沒有明確劇本的危機將來得更快、更急,當局勢多變,未來「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近8成執行長齊聲:想活下去,取決於你的「轉向」能力!
     過去的這一百多天,COVID-19重創全球,成為一場世界級超戰役。世界掀起來驚濤駭浪的變化;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病毒危機讓我們改變了對重要問題的看法。」那就是:世界面臨越來越多沒有明確劇本的危機。例如,一百五十多天之前的去年十二月底,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發表了對未來一年充滿希望的談話,他表示:「新的一年,將開啟十年的機遇與繁榮。」之後,首相被送進重症加護病房的消息,動搖了全英國人民的信心。隨著疫情擴散,美國四月初單週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口達六百六十萬,創史上最高;美股在短短三十天內,重挫三○%,史上最快;疫情隔離造成全球至少七十八個國家,至少逾三十三億人被禁足在家,創全球最大居家潮;上百國、近十五億學子停課,創下最大停課潮。
    而且,這場沒有劇本的疫情,目前誰也不知道結局如何。在這場戰爭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稱讚:「台灣是防疫榜樣。」日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英國BBC專訪時,當主持人詢問別的國家可從台灣防疫經驗中學到什麼時,陳建仁的答覆是:「迅速採取行動。」這個迅速,指的是,在還未確定疫情將造成大流行之前,一月底就啟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超前部署。
張忠謀:「世界已不再安寧」全球巨變,將越急、越大、越頻繁!
    病毒的傳播速度比人類反應還快;那麼陳建仁口中的超前部署,真正的意涵是什麼?台灣經驗告訴世界:所謂超前部署,就是迅速採取行動,不要怕邊做邊修正。
    快速而大規模的巨變,COVID-19會是史上唯一嗎?恐怕未必,想想過去兩年世界的黑天鵝是不是越來越多、飛行速度越來越快?去年十一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就說:「世界局勢多變,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
經歷這場還未望到盡頭的疫情,全球管理者被迫思考:遠距工作如何有效率?教師被迫練習:線上教學如何吸引學生?當人們不再出門,零售業必須重練吸引消費者的方法,這些前所未有的陌生問題,都沒有SOP(標準作業流程)可以遵循。
    曾在麥肯錫擔任顧問多年,遠傳電信策略暨財務管理群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便指出:「環境變化越來越快,生存得不斷調適;我們都是解決熟悉問題的高手,但是現在個人與企業面對的幾乎都是陌生問題。」
    遠傳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課程,將企業面對的陌生問題導入課程,培養學生解決陌生問題能力。
遠傳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課程,將企業面對的陌生問題導入課程,培養學生解決陌生問題能力。
解決陌生問題,變存活關鍵。76%執行長:成長將取決於「轉向力」
    劇變的世界,陌生的問題。疫情,只是加速器;後疫情時代,無論個人或企業,存活關鍵,正是解決陌生問題能力。去年,為了幫助客戶解決陌生問題,安侯建業顧問服務部四十人的團隊,過去的分界全然打破。
    管顧公司傳統做法向來針對不同產業,提供該產業的專業服務;但安侯建業(台灣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專業諮詢服務組織)顧問服務部執行副總經理賴偉晏表示:「現在很多客戶不知道公司發生了什麼問題,只覺得怪怪的,因為這些都不是單獨產業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客戶需要的是如何在陌生問題上突破。」
    因應客戶面對的問題,他先是把團隊從產業分類變成只分成金融與非金融;去年乾脆連這兩大區分都拿掉,以變形蟲的方式,組合一個不同專業的顧問團去提供客製服務。而且有小成果或是心得就隨時報告討論,隨時調整方向,以避免一年才做一次結案報告。
    去年,安侯建業針對全球近一千三百位企業CEO調查發現,七六%的CEO認為,面對大環境詭譎多變,組織的成長將取決於「轉向」能力。
    而轉向力則奠基在培養試錯(failing fast)文化,意指正面看待那些不成功的創新嘗試,並從失敗中快速學習,這是因為陌生的問題通常都沒有SOP,唯有鼓勵試錯,才能摸出一條路。
   《富比世》雜誌點出關鍵,在當今不斷變化的複雜商業環境中,執行速度比完美執行更為重要。
    IBM則指出:透過快速試錯,用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意即不完美的產品),先求進行快速驗證,每次失敗都會學到一些能夠成功的知識,讓下一次的成功更早到來。
    例如,全球最大成衣上市公司之一、擁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美國服飾巨擘威富集團(VF Corporation)為了改善與新一代客戶互動方式,而非被動等待消費者上門,近年來先透過旗下小品牌試水溫,在線上、線下舉辦各種體驗活動,重塑行銷模式。透過快速試錯,快速學習的經驗複製到大品牌,讓旗下著名品牌VansTimberland等近年營收交出好成績,母公司營收更連年成長。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去年給股東公開信指出,亞馬遜今日的成就,來自於過去一連串試錯實驗的結果。他也欣賞勇於試錯的人才,他在接受軟體公司Basecamp訪談中指出:「最聰明的人通常都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不斷重新思考解決過的問題,他們從不固執己見,而是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觀點與新思維。」
    不過,向來視失敗為負面一詞的東方社會,培養試錯文化不容易;一位金融圈的高階主管擔憂:「台灣的企業文化認為,東西不好,怎麼可以拿出來賣?對於試錯是害怕的。」
咖啡烘焙王二代千萬開店虧損:未來不明,有餘力就要趕緊試
    論到試錯的經驗,大集團可能反倒要向中小企業取經。台灣咖啡烘焙龍頭二代朱茂亨3千萬開咖啡店試錯,代價雖然不小,卻讓他掌握住消費者核心需求。
台灣咖啡烘焙龍頭二代朱茂亨3千萬開咖啡店試錯,代價雖然不小,卻讓他掌握住消費者核心需求。
    全台最大咖啡烘焙廠二代、源友精品事業部協理朱茂亨分享試錯心得:做為全台最大咖啡烘焙廠,供應各大食品及飲料廠、咖啡連鎖通路及便利超商,每年營收達三十億元以上,業績穩定成長。但二○一七年,他發現,現煮咖啡是趨勢,烘焙廠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從食品廠轉移到咖啡通路,傳統食品廠這塊市場發展已停滯。
    面對陌生的通路市場,二○一七年他從公司另組一個團隊,負責咖啡品牌的拓展,「我給他們的目標是一年內開出五家店,」他苦笑,為了達成目標,也不管開在這個商圈是否適合,大家就在一年內硬是開出五家咖啡店。
剛展店時,朱茂亨以為:只要提供穩定、價格更優的咖啡豆品質,一定能吸引消費者上門。
    他用最好的咖啡豆做出好咖啡,把咖啡店裝潢得富麗堂皇,就連菜單設計也是每月推陳出新,每月還舉辦促銷與折扣活動,結果一年就燒掉三千萬元,五家咖啡店,沒有一家店獲利。「失敗的當下,我曾覺得乾脆收掉回家去好了,因為我父親做咖啡烘焙廠從來沒有賠過錢。」他說。但他從這一年失敗的過程中卻也學到:「原來我還在用2B(面對企業)的經營思維,去經營2C(面對消費者)的客群,追求價格便宜、穩定,但是消費者不喜歡眼花撩亂的選擇,他們喜歡故事。」
    二○一八年,他快速轉向,另起咖啡品牌重新開張,只保留十三個受歡迎的品項;也不再做任何折扣促銷活動;因為消費者會因降價而來,促銷活動結束就不再來。
    為了加強品牌印象,他找來咖啡冠軍,用「全台最厲害的咖啡烘焙廠,加上咖啡冠軍所調配的咖啡」的組合,讓消費者驚豔;又定期與不同品牌聯名合作,彼此拉抬聲望與擴大客群。如今,新的咖啡連鎖店從三家成長到五家,每月都穩定獲利。
   「這次疫情讓我更覺得,未來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只要有餘力就要趕緊嘗試新的東西,雖然有失敗,只要快速調整就好。」他說。
台大最紅通識課講師:越能解決陌生問題,生存空間越大
    主動進入陌生領域、創造解決陌生問題的機會,快速失敗、快速調整,正是企業與個人未來鍛鍊新能力的不二法門。這也正是許多企業需求若渴的領域。創意如何落地?必問2大關鍵問題
    企業對解決陌生問題的需求有多大?過去十五年服務過金控集團、便利商店、飛利浦、嬌生等大型企業的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談的正是如何培養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在過去三年來,成為台大通識課程有史以來,業界人士旁聽最多的課程,每學期學生限修四十八人,卻高達兩百位業界人士來旁聽。
    當面對的問題都是陌生,沒有SOP可遵循,該如何著手?李聖珉指出,要從如何界定問題開始講起。李聖珉說,台灣企業在面對問題時有一個「KPI(關鍵績效指標)現象」,只解決問題表象,達到KPI就好,卻沒有去了解問題真正需要解決的本質。他指出:「問清楚問題就是一種能力,需要訓練。」當把問題界定清楚後,開始發想點子並行動時,高效溝通就很重要。
    談到這裡,他忍不住嘆氣:「台灣企業的溝通方式,多半都是採連續劇溝通法。」先發想點子,然後行動實踐,把溝通擺在結案時才進行,「而且越懸疑越好,」難怪會溝通不良。
    他表示面對陌生問題,企業要把團隊當特種部隊來領導;溝通方式需要學習特種部隊的敏捷式領導:「他們每個人耳邊一定有麥克風,『隨時』報告彼此狀況,因為前方有太多陌生狀況等著他們。」
快速試錯、快速修正。個人與企業後疫情時代活下去必學
    後疫情時代,「當你有能力解決越多陌生問題,你的生存空間就越大;你不需要跑贏獅子(嚴峻環境),你只要跑贏同伴(同業)就好;最怕的就是周遭都沒有陌生問題可以解決,看不到延伸背後的空間,你跟同伴都擠在牆壁上,等著被獅子吃掉。」他說。
    此外,「疫情過後,很多複雜的東西,現在都要開始簡化,因為簡化後才會有高度彈性,才能隨時應變。」曾擔任華為、騰訊、鴻海和國泰世華等企業顧問的李智樺指出。
    他也指出:敏捷機制裡,試錯正是重要態度。「敏捷講的是以小增量;從小的改變去嘗試,犯錯後立刻修正。如此,企業有多次的機會,透過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到市場試水溫,尋求回饋。」「長時間不敢犯錯,不修正,忽然來一個大轉彎,反而變成在賭,而非試錯。」
聰明失敗必知5大關鍵
    企業如此,個人也是。從個人面來說,他發現大家的問題是:碰到需求來了,就只想去解決;「實際上,應該先思考『我能提出幾種答案?』然後去試水溫,而不是單一思考,提供單一解方。」
   《華爾街日報》指出,要培養快速試錯文化,最重要的還是態度要改變。換言之,如果不誠實的看待失敗,就很難從失敗中學習。
    此外,《哈佛商業評論》提醒,在熟悉領域中,鼓勵失敗是沒有意義的;但在一個與自己能力完全脫節的競技場中試錯,也不會帶來太多好處;關鍵還是在既有的基礎去進行新實驗,再從失敗中學習。
   改變,從來都不是線性進行;快速試錯,或許會導致進三步退兩步的局面,但只要有前進,這對於組織或個人都是可容忍的。
    這場疫情帶來的全球劇變;空間隔離加速零接觸商機崛起、台灣餐食外送訂單在疫情期間成長兩成到三成;全球迎來在家工作最大實驗,數位溝通能力成為必需;全境封鎖下,為了減少對全球供應系統依賴,各國轉向建立更強大的國內供應鏈,在地小農興起;遠距醫療及線上學習加速開放。這些,都是隨著危機而來的新局面、新機會。
    後疫情時代,還會有更多陌生問題會湧現,但同樣也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學習快速犯錯、快速轉向,將是活下去不可或缺的本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