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111.2.24 周記參考:高中畢業30年後,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前一陣子剛好有機會到建中辦的TED去演講。對著這一群天之驕子,我要講些什麼呢?這次TED的主題是5+,也就是說,建中的同學們想要探索「國英數自社」這5個必修課之外,他們的人生還有哪些可能。

非常有上進心,也非常有想像力,很像建中的風格。要會念書也要會玩,理所當然。我後來想到,剛好前幾年我們這一屆辦了高中畢業30年的同學會,我後來也因著這樣的機緣,召集了一本與同學共筆的書,我想,就從這裡講起吧!

準備講稿的過程,我回想起很多故事,經過淘洗,成了這樣一篇講稿。與其說是講稿,倒不如說是跟大家一起回顧,那些我們從年輕至今的學習旅程,以及那些在應付世界之餘,我們面對自己的內心時,可以如何與自己對話。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以下,就是我的講稿內容。

走過各行各業的同學們

高中畢業30年那一年,依照我們學校的傳統,要把同一屆所有的人找回來開同學會。大家知道那是多少人嗎?那是1,500個人!在那個沒有臉書、沒有line、沒有IG的時代,大部分同學都失聯了。但是,我們的同學,真的是有徵信社的實力,她們到處打聽、搜尋、埋伏,最後,終於找回97%的同學,失聯的只有30幾個而已。

我曾經在出版社工作過,看到這樣的場景,很自然會想要聽聽大家這30年發生的故事。所以,我就跳出來當召集人,邀請99個同學寫下她們的故事,寫下她們這些年來的努力、挫敗和省思,就這樣出了一本書,叫做《時間教會我們的事》。

我後來發現有幾個同學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學校,就像貴校,是一個出產學霸的地方。每年聯考都會有人考滿級分,每年都至少有1/3的同學會考上台大,8成以上會考上國立大學。在這樣的氛圍中,有一個同學,她大學聯考考上當時排名最後一個大學倒數第二個志願法律系,而且還是夜間部。但是,她發現自己是真心喜愛法律,所以,她決定活在當下,既沒有轉系也沒有轉校。

因為讀的是夜間部,她晚上修課,白天就到各行各業去打工,去很多公司當工讀生,幫忙倒茶、送文件、影印,當工讀生那幾年,她一邊觀察一邊偷學。

在印刷廠打工的時候,她學會看油墨,在貿易公司打工的時候,她學會押匯,在代書事務所,她看到法律的眉角,在上市公司,她學會處理股務。最重要的,她在基層學會了觀察人情世故,看懂別人的臉色。畢業後,她考上律師執照,一路朝著夢想前進,後來她成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以及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學習能力比學歷更重要

她的故事,讓我發現,原來,高中畢業30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學習能力有關。

我不是在說,學歷不重要。在某些行業,例如學術界,學歷很重要。但是,在更多的其他行業,學習能力比學歷更重要。

學歷到底代表什麼?學歷就是一張畢業證書,代表我們過去念過的學校。有些人會對自己的學歷驕傲,有些人會對自己的學歷不滿意。如果在高中畢業30年之後,來看學歷這件事,我的體會是:從學校畢業那一天,要忘記自己的學歷,而要專注在自己的學習能力。因為,學歷是過去式,不管你對這張畢業證書有多少複雜的感受,這件事都過去了。

對自己的學歷很驕傲,不會讓你的未來活得更好,對自己的學歷很自卑,也不會讓你的未來活得更差。唯一能夠改變未來的,不是學歷,而是學習能力。

什麼是學習能力?我認為包括了學習的意願和學習的方法。所以,為什麼學、從哪裡學、學什麼、跟誰學,怎麼學,都很重要。

我們通常會透過閱讀來學習,或者透過老師來學。我這位同學,她選擇的方法,是從人生經歷來學習。大家可以想像,在大學那4年,她讀的不只是法律系,而且是把整個自己浸泡在社會裡來學習。

當然,她後來的工作是律師,所以,廣泛地了解這個社會各式各樣的人,對她的工作絕對有幫助。也就是說,她其實很有意識地創造了自己的學習歷程。

不論是我的同學,或是我自己,我們都也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發現,規劃自己學習歷程這件事,不是老師的事,也不是父母的事,而是自己的事。而且,其實從高中就可以開始。

那麼,如果你是不想功課被當,又希望研究自己特別有興趣的領域,該怎麼做呢?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方法是,把你學習的時間,區分成兩種,一種是想要學的,另一種是必須學的。他在每天一定會撥出一段時間,先讀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在這一天的其他時間,再讀自己應該讀的。重點是,他把每天的時間,換成他想要的知識,最後在自己的腦子裡,編成獨一無二的知識百科。

用時間方塊累積出你想變成的自己

我們每天有24小時,扣掉睡覺吃飯通勤,剩12小時。想像這12小時,變成12個一小時的時間方塊,就像樂高積木,你要怎麼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組合這些時間方塊,讓它們變成有意義的存在呢?

有人說,要成為一個領域的頂尖專家,要花1萬個小時。也有人說,如果要快速學習一項新技能,只要20個小時。運用時間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我想,每個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那個方法。

學習,在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即使是幾秒鐘的時間。有人回顧Kobe 18歲的時候,在湖人隊與公牛隊的比賽場上,他碰到當時的籃球之神麥可喬登。在雙方你來我往的時候,剛好有一次兩邊站定,等著邊線發球。那個時候,Kobe 站在喬登右前方,大概有5秒鐘的時間,攝影機逮到Kobe眼光看著前方,張開嘴巴說了一句話,然後他左後邊的喬登回答了。

賽後,場邊記者好奇問到,剛才Kobe到底說了什麼?喬登說,他問我,當對手站在你後面的時候,要怎麼知道他的動態?我說:「你要聽腳步聲。」

大家發現了嗎? Kobe緊抓住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即使是跟籃球場上的對手交錯的那幾秒鐘,他也沒有浪費。他不只是有才華,他還非常非常努力學習。

一旦把自己的學習能力當作重要的事,很自然的,你對自己會有一種期待,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比昨天進步1%,這種進步,沒有捷徑,只能透過時間的累積來完成,最後,你會跟我一樣,發現增加自己的學習能力,跟智商沒有關係,而是跟你怎麼運用時間有關係。

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你們是否曾經想過,高中畢業 30年後,你們會在哪裡,做些什麼?如果你是一本書,從現在開始到高中畢業30年,你會有哪些章節呢?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試試看,列出自己現在的樣子,以及未來想要的樣子。

要憑空想像這一切當然不簡單。我想要給幾個提示:

首先,想像一個你擁有的才華,秘密的或公開的那一種。你小時候覺得無聊的時候,就會主動去做的事,或是在班上,你被同學或老師認為做得比別人好的事。也許是講笑話、跳舞、畫畫、寫作、音樂、木工、跑步、籃球……想到了嗎?

然後,想一下你未來大學可能讀的科系,我猜那多少跟你未來想做的工作有關係,那是一個你未來想要服務社會的那個專業。

請你們列出這樣的關鍵字:

          (才華/興趣)x           (專業)=           (你未來想成為的自己)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大學時念的是人類學,同時,她非常熱愛舞蹈。她在繼續進修人類學的過程中,並沒有放棄舞蹈這個領域,以至於最後,她發現了「舞蹈人類學」這個為她量身訂做的學術領域,她到日本小島、東歐部落去採集各種舞蹈,一直到現在,對於這個領域的一切,仍然充滿熱情。

在離台灣不遠的日本,也有一群牙醫系的學生,他們平常乖乖念書,假日開心排練樂團。等到他們畢業的時候,應該要認真去當牙醫,卻真心捨不得放棄練團,他們後來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斜槓方式──他們其中有人說:那麼,我們一邊當牙醫,一邊當歌手,來成立一個「不露臉的樂團」吧!這個是真人真事,是日本天團Greeeen的例子。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牙醫樂團,團員平常繼續看診,連宣傳也不露臉。但是,他們的故事曾經改編成電影,他們的音樂,在網路上流傳,深深獲得樂迷的喜愛!

如果你也經曾想像一個未來的自己,我希望你能投注時間去實踐,不要輕易放棄這樣的想像,因為,在內心深處,你知道自己應該成為那個人。

熱愛登山的高中生,去讀了資工系之後,會有什麼可能?熱愛美食的高中生,去讀了化工系,會有什麼可能?熱愛旅行的高中生,去讀了政治系,會有什麼可能?這些看起來沒有交集的關鍵字,可以創造出怎樣的人生,我很難想像。但我認為,只要這個高中生以同樣的熱情擁抱自己的才華、興趣和專業,我相信他的人生會有千百種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種。

不論你們對自己的人生有甚麼樣的想像,在這過程中,不要忘記進化、連結、分享。「進化」表示你一直在持續精進自己的技藝或知識,「連結」和「分享」表示你樂於分享自己的所有,並且有意識地找到一群可以互相了解、一起前進的人。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完整的學習歷程,不論你人在高中、大學還是出了社會,都可以適用。

有人成立臉書社團,或者成立讀書會,連結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分享自己的觀察,有人每年策展一次,為自己和同好創造發表的機會。這是一個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我相信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完成進化、連結、分享。

當然,即便是認真地完成了以上的每一個重點,我也無法保證你們未來的人生就一帆風順。或者,從我們這一屆的例子來看,高中畢業之後那30年,幾乎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曾經在某一個環節上受苦。有人在35歲時就生病去世了,有人的工作一直不順利,有人的婚姻出了問題,有人的孩子有先天的疾病……這些令人悲傷流淚的事情,在人生裡就是會發生。這是人生裡面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但是,在高中畢業30年後,我也發現,這個世界如何評價你,是可以輕鬆看待的。而你如何看待你自己,才是必須嚴肅面對的。

正面看待自己的一切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做什麼,都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這些人用自己的價值觀過生活,其實跟你無關。我們要做的事,是好好跟自己相處,把自己當作最好的朋友,當作永遠的粉絲、盟友和家人,這樣,在人生的下一步往前進的時候,你就不會孤單。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學,有哪些事情想得跟我一樣,又有哪些事情跟我想得不一樣,但我衷心希望,在你們高中畢業30年後,回顧自己過去的歲月,發現自己真的如願,成為自己想要變成的那個人,沒有遺憾!

文章節錄至<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951?utm_campaign=fb_cw-social-daily-220221-5100951&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_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