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110.11.13 人文經典講座(楊執行長)

執行長舉了荊軻、項羽、劉邦……等人的例子,告訴我們常常用『形象(名字)』來辨認事務。但是,我們往往卻因此忽略了事物背後的『本質』!

執行長舉了Starbucks的例子。因為要吸引年輕人的市場,因此Starbucks在座位的安排和飲料的杯子,並未特別講究,因為年輕人不喜歡拘束,喜歡自由自在的氛圍。執行長說,能不偏不倚且仔細觀察一件事情,就是『中庸』。此外,何謂例行中庸之人:能行,則行:不能行,則不行----無處而不自得。『夫子,聖之時者也。』----君子在不同的場合,扮演出不同的樣貌。其實,不難理解。菩薩有慈眉善目之相,也有金剛怒目之行。一切皆隨順眾生根氣、習氣變化。據此,孔子也才會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之味也。』

智者過之:追求完美的人生,很辛苦。雖然我不完美,但我完整。何謂『完整』?有著關心你()的父

母、用心引導你()的師長、相互扶持的同學

賢者過之:有能力的人,要謹慎語言。少說,多看。行事謙虛、謹慎,勿強出頭

學習必須要廣泛,對照(contrast)其惡,也才有所向善的選擇。老師曾跟同學們分享過,每個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本能。其間有同學向執行長發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執行長告訴我們:心安。這讓老師有想起一段孟子的話:「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說:「仁,就是人的本心;義,就是人的正路。捨了正路不走,失了本心而不知尋求,真是可悲啊!人有雞犬走失了,就知道去尋找;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反而不知道去尋找。研究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只要去尋求失去的本心就是了。」

良心的自覺是一切工夫的開端,必須在良心自覺這一基礎上,一切修養工夫才用得上,才能表顯其意義與價值。良心的自覺也不是寡頭的自覺,他本來就要在事上去表現,所以良心的自覺是無所不在的,他不止是一個開端,他根本就是工夫的全部;而其他一切工夫根本上就是良心自覺的表現。所以孟子才會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隱惡揚善:學習必須要廣泛,有所對照,也才有所向善的選擇

    我們從小在學校,學到了不只是『善』,還了解什麼是『惡』。例如,我們看到了有同學作弊,但我們都知道作弊事件不妥當的事情。因此,我們就知道,面對考試要誠實以對

*  何謂『聰明』?

知道不該做什麼:知道該做什麼:知道能做什麼:知道不能做什麼  雪公太老師曾說:好人做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壞人雖做好事,因存心不正,也會把好事搞砸了。

*  得一善:得一惡

因為了解什麼是『惡』,因此會依照本性選擇『善』的那一面

*  中庸之難,難在何處?

『中庸』,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恭敬、戒慎恐懼、虛心學習。執行長說,大學的教授,會喜歡、欣賞懂得在各方面學習的同學。

*  君子和而不流,中正而不倚。

君子能廣泛地和人交好,但不會同流合污。內心堅守自己的正道,而不受他人影響。但如何做到?

老師曾跟同學們分享過,『做自己』,同時也兼顧到別人的感受,能兼顧別人的感受,就是心中對他人有敬意。而『中』,是一種容、虛、高度。舉例:在遊戲當中,不會因為『勝驕』、『敗餒』而影響彼此情感,這就是一個人的高度,也就是『中』的道理

妙緰:一般而言,我們都會認為要接近『善』的事物,而遠離『惡』。今天上完人文經典課後,我發現老師說的中庸是,無論善與惡都要接近,這和平常大家想的不太一樣。對我而言,這算是很新穎的觀念,不過這離現實還有差距,要有一定水準的人才能實現,不然有可能在了解『惡』的時候,一不小心就偏差了。

兆頡:我認為單純的善,其實是一種無知及天真。只知善,而不知惡的人,往往都會過得不太好。因為太過天真,不知道要避開偏惡的人、事、物,或是不懂得融入其中,因此常常會成為被針對的對象,最後自己怎麼被人害都不知道。

柏瑜:今天楊執行長問問題時,我真的想不到!對不起。因為最近的問題,剛好都是老師今天講得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為何道理都一樣,但每個講者在台上對觀眾,以及觀眾對講者的感覺卻不一樣,也可以說是渲染力不同,敬重度不同,這是我值得學習和思考的事情。

昱宸: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人用黑白棋子,來計算善念跟惡念,惡念以黑棋計,善念以白棋計。初時,黑白俱甚,後黑漸無,而白依舊。更復之,黑漸增,白漸減,然皆甚小於初。惡念減少,我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最後,黑白都有,但都變得很少呢?原來中庸並不是沒有惡,只有善的概念呀。今天獲益良多,而且還解決了思考很久的問題!

荷悅:今天人文經典課中,老師有說到一個例子,有一位同學,一直為了要精益求精,導致讓自己一直重考,更荒廢了好多年。這讓我想起班導和我們曾經說過,要先求有,在求精。之前聽雖然有點懂,但卻有些模糊,但這次在聽一次,就更懂了。

巧宜:今天人文經典課時,老師說了『對照』的意涵。要先了解到善跟惡,才能夠隱惡揚善,而善惡的分別就在於自身的心(是否能更安定)。而作惡的人因為無知,所以才會選擇做壞事。因此我認為,人都是比較的動物,所以做任何事之時,都要先好學地了解後,才更能夠行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偏)

存緯:今天人文經典課坐在第一排,就被老師點了兩次。坐在前面真的會有種被吸引的感覺,就是自己會認真起來,背靠著椅背的時候,自己就會想要認真。

紜晨:今天人文課時,老師有跟我們說到人需要靠『比較』來學習,不是和他人比誰比較厲害,而是學了善,也要學惡:學了好,也要知道壞。兩者都學後,才會真的知道『好』是真的好。我也對隱惡揚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越發覺得中庸之道的奧妙。

曜萱:聽完楊執行長蔣的中庸後,我真的覺得心有戚戚焉,也知道自己做人處事上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許多事情本來就都有兩面,遇到不好的人和事,先不要急著抱怨,警惕自己不要這樣,這才是中庸之道。上人文經典課時,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知道要如何在生活上精進。

庭瑄:今天楊執行長提到要學習應用『對照』來看待事物。要能做到隱惡揚善,便也要知善,亦知惡,方才符合中庸之道。因為了解對方,才能知道自己,才更能學習堅守善的道路。就像班導上週說的,理想和世俗要兼顧,都要去同理和了解。

嘉芸:今天下午上人文經典課時,楊執行長和我們分享許多中庸的章節。其中,執行長介紹孔子為『時者也』,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以合適的方法處之,因此就需要隨時保持著好學及中庸的精神,要學習兩邊(善惡)都要嘗試了解。執行長也分享,君子和而不流,對人須保持敬重,將自己的肚量放大,提升高度。

念嬨:今天人文經典課談論了中庸的道理,而老師外甥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雖然說做事情要仔細,但太過一板一眼地去追求每件事情的完美,真的有些枯燥。但要做到中庸的境界,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

靖晏:今天下午的人文經典課中,我最大的收穫是中庸裡面的『contrast』。大概了解其中含意後,我把它想成:什麼是『自由』?如果自己從小沒有被『拘束』過,那怎麼知道何謂『真正的自由』。如果生活中,沒有負面的元素,像是跟客戶間的不合,有怎麼會知道何謂『輕鬆』?雖然我沒有什麼社會歷練,但可以確定的是人生過程不會一路順風,只有自己用什麼方法跟態度去面對而已。

佳旻:今天人文課提到了『智者過知』、『賢者過知』的概念。以前國中還不懂事時,我確實是鋒芒畢露,也不夠沈穩。不過隨著年紀漸長,我比較懂得去藏鋒斂穎。以前我不認同『中』這個字,但這幾堂課下來,我覺得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知道,要抓那個平衡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佳叡:今天人文經典課時,老師講的主題,感覺就是我們正好需要的。『此一時,彼一時』,是我在這堂課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情況不一樣,就應該要使用一個更好的方法。我們現在距離學測只剩70天,讀書的方式必定不在如暑假那樣整天讀書,而是要從寫題目去發掘自己不熟的細節。

紹原:幾年之前,我就有看過未來世界的理想圖,裡面就是充滿各種先進的自動化設備,而學校裡面的老師就是電腦。我就有疑惑,都用電腦上課,那在家裡就好了呀,為什麼還要到學校?今天上人文經典課時我就懂了,自己在家學不到做人處事的道理,人生會活得很痛苦!

季優:今天楊執行長提到,有時候不知道過度地追求完美,而要『適度地草率』。這是我第一次從師長口中聽到『可以草率』這四個字。我覺得因為對自己的要求不低,在某些事情上我是挺完美主義的,也導致自己很容易低落。但今天執行長的一番話,很巧妙地提點了我。另外,提到了善與惡是比較出來的,我下課後想了很久,如果只有善跟惡的比較,那世界不就二分法,只有好與壞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