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孩子責任感的認知與承擔,比他有沒有在短期趕上學習進度更重要。當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就真實呈現在生活中,不如轉念想成這是一次幫助孩子的機會;或許疫情過後,我們會發現作用在孩子身上,意外的收穫。經過了一週的居家線上學習,很多家庭都炸鍋了吧?其實,全國的老師也忙翻了。因為不管採行的是同步還是非同步線上教學,在在考驗老師的,可不只有資訊能力、硬體困難排除能力、非可控的網路問題....更難的是,將教材跟課程,在轉成數位傳遞後,小孩吸收的質量。
不過,進入假日,我覺得,大家都休息一下吧!
不管「確保教學品質」或「確保學習效果」,在當下,真的沒有這麼重要。幾個單元、幾段概念、幾節課堂...真的不值得日夜緊繃,怕孩子掉隊。若孩子有自學的動機、信心、策略跟行動,這段時間的進度,真的不用煩惱。
要讓孩子對「自己的事」具備「自動自發」和「責任感」,平日的家庭生活裡,父母可以不動聲色的養成。讓孩子有意願做家事、有能力做家事、視家事為本分的一部分,是在讓孩子練習他的自動自發跟責任感。若具備這樣的思維,推移到對課業自動自發跟責任感,也就不遠了。
午餐後我對水果姐說:「今天的碗給妳洗呀!」她本來爽快的說好,到廚房繞一圈後出來唉了一下:「今天碗好多ㄟ!」
「喔,沒關係呀,妳沒有時間壓力。」媽媽沒打算接招。
「那爸爸倒垃圾回家,不要跟他講我要洗碗,這樣爸爸就會去洗了。」水果姐笑盈盈地說著,滿腦子想設計她爸。
「喔,不會,爸爸回來後我跟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妳今天要洗碗。」
「媽咪,碗很多ㄟ,妳為什麼都把家事推給小孩做?」可樂果妹竟然跳出來幫腔。
「我沒有『都』推給小孩做呀,是我覺得我的小孩有這個能力,她可以為這個家貢獻一份心力。」我繼續冷靜地說。
「至於妳,我覺得妳有能力去折妳和姊姊的棉被,現在去把它做一做。」我繼續對可樂果妹這樣說。
所以午餐後她們兩個分別洗了碗、折了棉被、整理遊戲室。
晚上自然也不能放過。
兩個人進去洗澡前,媽媽又出招了:「等等洗澡完,妳們兩個去把衣服洗一洗。」
這次兩姊妹沒再跟我討論為什麼媽媽「都」把家事丟給小孩做,我猜她們已經知道我的答案是什麼了。
所以洗澡後兩個人就穿上她們的家事圍裙,洗衣服、曬衣服、整理客廳她們的大桌面。
「自動自發」這個行為,基本上不符合人性,除非那本來就是一件充滿熱情的事。但「自動自發」是可以訓練的,至少要意識到:「這是我的事/家,我對它(功課、學習、家事、家人等)有責任。」
訓練孩子責任感的認知與承擔,比他有沒有在短期趕上學習進度更重要。
當孩子對責任感有正確的態度跟相對應的作為時,自然會產生對自己的要求和期許,就不用擔心他對學習擺爛,或等著有人來拯救他、為他負責。
訓練的方式,就是父母適度的「放手」,或者可以適度的「裝懶」、「裝笨」。但記得搭配明確的指令、可達到的期許、以及完成任務後的肯定。
我會搭著水果姐的肩膀,小聲跟她說:「唉,有妳真的好可靠。」這是肺腑之言,但也是我鼓舞她的話。
至於年紀小又愛撒嬌的可樂果妹妹,表達得更具體:「謝謝妳的幫忙,我們來親一個吧!」
突如其來的停課,手忙腳亂中自然浮現很多問題。但我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藉由這樣的機會,我們有更多調整的可能。
「不能面對面的學習,我的孩子是不是學得更差?」,該聯想的,可以是「我要不要利用這一次,檢視或加強,我家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的孩子拖拖拉拉不定時完成老師遠端交代的功課,事後老師該怎麼補強這一段呢?」,該聯想的,可以是「是孩子時間觀念跟控管能力還不夠好嗎?還是他想拖到最後一刻再來趕呢?我應該要跟他談一談。」
當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就真實呈現在生活中,逃避跟抱怨已經沒有意義,不如轉念想成這是一次幫助孩子的機會;或許疫情過後,我們會發現作用在孩子身上,意外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