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粗心,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期中考考卷發回,孩子和我報成績時,讓我生氣的不是分數,而是先前討論過幾招避免粗心的方法,她一項也沒作,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應考,高估自己的下場就是被分數狠狠打臉。
期中考剛落幕,孩子冷靜地跟我報各科成績,三科不符合自訂標準,攤開考卷,她已先自我分析完畢,標出哪幾題是眼盲粗心,哪幾題是概念不清被考倒,哪幾題是她覺得題目語意不清,若把粗心分數加回來,每科都能達到自訂標準。
令我勃然大怒(是的,颳了一陣大風)的不是分數,而是先前討論過幾招避免粗心的方法,她一項也沒做,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應考,高估自己的下場就是被分數狠狠打臉。
分數能替孩子抓出哪些地方還不會,但其實不只如此。
身為一個「應考教練」,我盡了所有的責任和努力,不只信心喊話,也給實際的策略和支持,剩下的是選手自己的上場表現,上場表現是一種「能力的總和」,顯然她能力尚待改進。什麼能力呢?她很好奇。
分辨哪些建議有用,開放心胸採納建議,是能力;自己有意識地作出一些行為改變,是能力;先把昨天沒考好的感覺擺一邊不受影響,是能力;
有些人針對粗心會給出「練習不夠」的解方,用對題型的熟悉度和慣性反應爭取時間,也能事先抓出自己容易犯錯的地方,這的確是一種途徑。這種方法需要大量時間投入,不見得每個孩子都願意買單,副作用是提早壞了學習胃口,也排擠了嘗試其他活動的時間,機會成本不可忽略不計。
練習絕對必要,但未必練習越多越好,不論孩子原本程度好壞,都無法完全克服粗心的原因,其實是以上說的那些「抽象能力」。
內心抵抗著、排斥著別人的指導,就不能領略建議裡的好處,只想繼續一意孤行重蹈覆轍,讓主觀意識勝過客觀分析,感性勝過理性的行為模式,當然容易一科不順就影響心情,導致後續作答更緊張、胡思亂想更顯失常。
大人們通常會說好可惜,明明你都會卻失分,而我認為那些失分是「應該」,雖然考題沒有考心情、考性格,卻公平地反應在分數上。所以孩子這就是你的分數,你不要再「誤會自己失常」,沒有,這就是你目前能力的總和。
她從一開始想要辯解自己很在乎很努力,到安靜地聽我說完這段,點點頭,「媽,我知道了。我之前的確不想照你說的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自己應該可以不粗心。」
嗯,或許這就是一種莫名的情緒,說破了不過如此,考試這件事很單純很簡單,要從60到80分反而不難,但想要更上一層樓,考驗的絕對不只學科能力而已。
我一樣愛妳,但改變不了任何事實,個性決定命運,從現在開始體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