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109.6.29 畢業典禮(高中、國中、國小)高一服務學生。高一的孩子嘗試處理活動中的各項事務。儀態上進步很多,更能遇事隨機應變。讚! 同學:今天下午彩排,輪到國三和小六大合唱時,我們才突然發現要加麥克風、導線、大、小stand,使我們有些措手不及。在沒有安排場務的情況下,還好有禮生來幫忙戴耳麥,讓我們不至於手忙腳亂。還好當初英語周的時候有安排一些女同學協助戴耳麥,謝謝他們。 同學:今天下午彩排了兩節的畢業典禮,看似簡單的環節,走了一次又一次,主任更是不厭其煩的機會教育。一個活動要經過許多師長的安排和努力,才能得以促成…… 同學:今天國中、小的畢業典禮彩排中,聽林老師說,他每年都要準備很多事務。而今天我們幫忙貼海報發現,這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而貼上去之後還有可能會掉下來。畢業典禮當天更有許多細節要注意,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越是服務,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於是我們要學習謙虛跟感恩。共勉之!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109. 6. 23 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影音連結) 連加恩鼓勵外交役:享受上帝給的奇異旅程
每月倒貼薪水也不放棄!連加恩:好命的孩子,應該要付出更多

遙遠的西非布吉納法索,有一個名叫古都古的小鎮,那裡有一間台灣人出錢蓋的「霖恩小學」,當初負責協調和監工的人是台灣最出名的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連加恩在古都古除了蓋小學,還曾創下垃圾換舊衣的奇蹟,他所締造的傳奇,後來被王小棣導演改編成電視劇「45度C天空下」。
退役回到台灣,連加恩的第一份工作是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之後進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三年前,他接受外交部委派前往非洲從事醫療外交工作,2013年底,他選擇退下公職轉戰民間公益團體,成為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的挪威國際路加組織派駐南非的代表,未來也會與畢嘉士基金會合作,一起為「霖恩小學」籌措營運經費。看似不停地轉換跑道,但對連加恩來說同樣都是助人的工作並沒有不同,他說︰「早在非洲服役時,我就體會到走助人這一行,永遠不會有失業的問題。」
【徬徨少年時】
連加恩是牙醫的兒子,他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我高中讀的是建國中學,選第三類組是遵循父親想要我當醫生的期望,後來順利考上陽明醫學院,我一直是個按部就班的乖小孩。」
連加恩說,他的爺爺是在台灣光復的前幾天,躲在防空洞因腦膜炎過世,那一年他的父親才兩歲,是父親的哥哥工作賺錢把父親養大。「行醫救人是我父親最初的人生志向,他重考兩次都考取牙醫系,他希望我讀醫學系,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因為這樣的緣由,連加恩的父親一直很重視小孩的教育,而他也不負父親苦心的栽培,從小課業就特別突出,並以優秀的成績擠進建中的資優班。
「把書念好,然後呢?」考上建中之後,連加恩不經這樣問自己,他感到迷惘,「有好長一段時間,放學後我和幾個死黨跟著班上的留級生到處玩,打撞球、溜冰、在西門町亂晃;後來一群人又迷上大型電玩,我騙父母去補習其實是去打電動,常常玩到晚上11點,再搭最後一班公車回家。」生活失去目標,心很空虛,「上課睡覺只是我心裡沒有動力的一種表現。」
在學校,連加恩是讓老師傷心的班長,然而在教會,他可是一個拿全勤獎的優良信徒,每個周末他固定參加教會活動。「我內心的風景旁人察覺不到,但我卻隱約感覺上帝好像可以理解。」連加恩說,高二下學期的一天,他書唸到一半,心裡突然響起一些詩歌的旋律,他感到一股神聖的氣氛,瞬間淚如雨下,「我跪在地上,想到自己生命的貧乏,我禱告耶穌,請祂來改變我的生命。」那一天起,連加恩把自己毫不保留地交給上帝。多年後,連加恩回想這件事,才發現,人生中很多的精采,都是發生在那個禱告之後。
【革命家精神】
大學時代連加恩開始對服務產生興趣,他積極參與服務性社團,寒暑假一定隨社團深入台灣的鄉間、山上、離島,挨家挨戶幫老人家量血壓、測尿糖。出隊的體驗讓他想起小時候陪著父親四處義診的情景,從小連加恩的父親就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教導他,要關心社會上弱勢的一群,這是身為基督徒應有的使命。
去非洲當兵連加恩也是聽從上帝的安排!「非洲役男截止報名的前一天,我把證件交給父親,我跟父親說︰如果早上醒來,覺得心裡有平安就去幫我報名。」就這樣連加恩展開為期20個月的非洲服役之旅。
到了西非布吉納法索,連加恩發覺自己每天都在經歷重複的故事︰貧窮、疾病和死亡,然而,回到宿舍,他卻過著外國人等級的生活︰出外有司機、房間有冷氣,還有廚師照料三餐,上下班之間好像穿梭在天堂和地獄,讓他感到不安。「我在心中吶喊,上帝給我一些事情做吧!」
於是,在攝氏45度的溫度下,他開始走出醫院、走入當地人的生活,跟隨父親當年的腳步,走入每一個他所看見的「需要」。發起三袋垃圾換舊衣的活動;幫村子鑿深井,讓三千多位居民能飲用乾淨的地下水;還接受村民託付,在當地蓋了一間小學,讓上百名失依的孤兒有機會上學。這些改變雖然不是連加恩撒下的種子,但是,他卻樂於成為滋養種子的陽光和雨水。
回想中間的過程,連加恩說,他面臨過不少的挑戰,剛步出校門的年輕人,在異地要獨自處理來自台灣教友與世界各地網友寄來的愛心二手衣,1,500個紙箱一度癱瘓當地郵局,他被要求給付35萬台幣的稅金;企業家太太把先生送的鑽戒轉換現金,贊助挖井的費用,尋找廠商的過程中,他差一點落入黑市的圈套;小學四公畝的地是村民主動獻上的,興建過程歷經被建商誣告、進警局接受盤問、被當地小官索賄,許多他意想不到的困難。
在連加恩的思維裡,信仰就是他的支撐,「我們家有個習慣,一遇到問題,我們就會跪下來向上帝禱告。」他說,每當我知道父親診所的禱告室又在為我代禱,我的勇氣就會多一點。「拼命向前衝,有時候是需要一點盲目、需要一點超自然的力量。」
非洲的洗禮,連加恩換了腦袋也換了眼光,他說︰「想要改變一定會遇到困難,但要有革命家精神。」後來,他發現只要忍耐、學會撐在那裡,資源與轉機總會適時地冒出來。不過,他也承認一切從零開始是很可怕的,因為不去開始,沒有人會去怪你,可是一旦踏出去,就要承擔事情的成敗,「回想那段歲月,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往往也是最有趣的,因為那裡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永遠的鄉愁】
服完兩年兵役,為了霖恩小學後續的營運,連加恩在布吉納法索多停留了一年,之後返台他先到榮總家醫科任職,隔年轉換跑道,進入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生,「當時心裡有個聲音,如果將來要再回去非洲,若能在公共衛生上多一些學習,未來也許能做出更高視野的事。」
就這樣連加恩放棄未來可見的高薪與升遷機會,帶著妻兒搬到花蓮。他的太太高麗婷形容他是一個很好挑戰的人,高麗婷說︰「凡是沒人要的,他越喜歡搶第一,聽到花蓮缺人,他馬上就說︰好吧!那我去。」
一家人在花蓮住了將近一年,短短幾個月連加恩接到好幾封邀約他去非洲工作的電子郵件,他不由得這樣聯想︰這一切是否從神而來?因為相信上帝,連加恩於2010年2月重返非洲,展開在南非的外交醫療生涯。偏遠的、弱勢的、缺乏的,總是特別觸動連加恩心底的柔軟,心軟、喜歡親近人或許就是連加恩一再回非洲的原因。
「在南非生活最困難的是安頓家人。」連加恩說,當地治安差,他們搬過三次家,回憶初到南非時,常有挫折和無助感。「我們住在裝設電網、紅外線的房子,必須跟鄰居軍備競賽,半夜會聽到警車、槍聲、防盜器的聲音,時常睡得不安穩,警察也不安全,會向外國人勒索。」
連加恩說,外交官的生活並不像外界想像的光鮮,南非幣值過去三年來到高點,他的薪水等於縮了40%,房租每年調漲10%,可是台灣外交人員的房租津貼已經十幾年沒調。「賣掉台灣的房子和車子,跟長輩借錢,我等於每個月都在倒貼薪水幫政府工作,」說起過往,連加恩只能用辛苦兩個字形容。
最令連加恩愧疚的一次是大兒子手肘意外骨折,他帶著大兒子好不容易找到可以安排手術的醫院,卻被醫院告知家屬不能留宿醫院,開車回家的路途上,連加恩十分懊悔,他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事?為何要讓妻兒陪他來非洲受苦?
既然這麼辛苦,為什麼不回台灣?連加恩說︰「沮喪是難免的,」不過,他也強調信仰對他的重要性,「禱告結束,我還是想再試試看;我相信,既然上帝派我去非洲,不會只是要我去受苦,一定有一些事或是祝福要讓我去經歷。」每當困難降臨,連加恩總會想起教會牧師曾對他說的話︰最苦的時候就是經歷和享受上帝同在最多的時候。
有一回連加恩去尼日出差,為了省錢他從南非先飛法國再轉機到尼日,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機場,在這最孤獨的時刻,連加恩得到啟發︰「原來上帝送給我的是『套裝行程』,上帝沒有應許一路順暢,但祂應許永遠不離開我。」回想經歷過的困難與神蹟,連加恩逐漸明白上帝的安排,「我是帶著上帝的愛才會來到非洲,上帝把我的肉體當作橋梁,祂要我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他體悟到,客居他鄉的日子,難免會遇到受點苦、吃點虧,身為基督徒的挑戰,就是如何能夠不論斷,而且保持正面的態度,去祝福和自己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民。
【影響年輕人】
連加恩這次回台灣是為了下一個工作做準備,現在他是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的挪威國際路加組織LIN(Luke international Norway,簡稱LIN)派駐南非的代表。「過往三年的醫療外交生涯,心中的不踏實一直揮之不去,我的外交工作是透過醫療這個工具幫國家爭面子,學科學的我喜歡爭裡子,希望看見真正的改變,轉換到公益團體比較符合我的性格。
他補充︰「加入LIN我可以做醫療、公共衛生、人道救援的工作,在南非有許多非法移民工,這些青壯年非法移民到南非,也帶去疾病傳播等公共衛生問題,LIN過去在馬拉威協助醫院進行醫療資訊管理成果豐碩,未來我會慢慢把這些成功經驗移植到南非;另外也會持續在非洲開發服務據點,讓年輕人有機會來非洲從事志工活動。」成為LIN 的一份子,連加恩很開心,因為又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十年前他把在布吉納法索當兵的經歷寫成書,十年來他透過《愛呆西非連加恩》這本書以及學校演講,陸陸續續鼓舞不少台灣年輕人走出去,去發掘生命更多可能性,這一點讓他很振奮,「這些年來我有意識地想藉由『人在非洲』這件事,持續影響台灣的年輕人,新工作的地點也是在非洲,或許又是上帝巧妙的安排。」
當年的徬徨少年,如今已經變成堅實的社會工作者,連加恩從非洲帶回來的衝擊持續在他的心裡發酵,這些年他努力實踐自己說過的話,這句話也是他的信念︰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甚至比別人更勞累,這樣,好命才有意思。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109.6.19 音樂評鑑(照片+影片檔)。 台上、台下,都一樣井然有序。
108-2 音樂評鑑(照片)
1082音樂評鑑 二胡 旱天雷 慧懋 庭瑄 季優
1082音樂評鑑 口琴 HARMONICA DANCE ROOTS 昱宸 佳叡 英瑞 陳哲 竣同
1082音樂評鑑 口琴 海闊天空 昱宸 佳叡 英瑞 陳哲 柏瑜
1082音樂評鑑 笙 火車進侗鄉 紹原 冠逸
1082音樂評鑑 大提琴 打上花火 乃芸 佳旻 詠瀞 柏瑜
1082音樂評鑑 中阮 侗歌 珵叡 荷悅 曜萱
1082音樂評鑑 中國笛 珊瑚頌 兆頡 存緯 紜晨 念嬨 妙緰
1082音樂評鑑 中國笛 揚鞭催馬運糧忙 兆頡 存緯 紜晨 念嬨 妙緰
1082音樂評鑑 古箏 放牛 茄瑄 欣紜 嘉芸
1082音樂評鑑 古箏 森林狂想曲 茄瑄 欣紜 嘉芸
1082音樂評鑑 揚琴 民歌組曲 俞亘
1082音樂評鑑 打擊 大開場 丞祐 品瑜
1082音樂評鑑 吉他 A Place In The World 御淮 靖晏 惟仁 柏瑜 詩雅 瀞心 芸龢 巧宜 宇涵
1082音樂評鑑 吉他 回家的路 柏瑜 詩雅 瀞心 芸龢 巧宜 宇涵
108-2 吉他社音樂評鑑(練習版)--詩雅、柏瑜、瀞心、芸龢
1082音樂評鑑 吉他老師講評
1082音樂評鑑 古箏老師講評
1082音樂評鑑 口琴老師講評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109.6.5 後疫情生存,你要成為解決陌生問題的高手 --聰明犯錯也是一種競爭力
後疫情生存,你要成為解決陌生問題的高手
聰明犯錯也是一種競爭力 (節錄至商業週刊1679期)
一場疫情風暴讓全球驚覺,沒有明確劇本的危機將來得更快、更急,當局勢多變,未來「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近8成執行長齊聲:想活下去,取決於你的「轉向」能力!
過去的這一百多天,COVID-19重創全球,成為一場世界級超戰役。世界掀起來驚濤駭浪的變化;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病毒危機讓我們改變了對重要問題的看法。」那就是:世界面臨越來越多沒有明確劇本的危機。例如,一百五十多天之前的去年十二月底,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發表了對未來一年充滿希望的談話,他表示:「新的一年,將開啟十年的機遇與繁榮。」之後,首相被送進重症加護病房的消息,動搖了全英國人民的信心。隨著疫情擴散,美國四月初單週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口達六百六十萬,創史上最高;美股在短短三十天內,重挫三○%,史上最快;疫情隔離造成全球至少七十八個國家,至少逾三十三億人被禁足在家,創全球最大居家潮;上百國、近十五億學子停課,創下最大停課潮。
而且,這場沒有劇本的疫情,目前誰也不知道結局如何。在這場戰爭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稱讚:「台灣是防疫榜樣。」日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英國BBC專訪時,當主持人詢問別的國家可從台灣防疫經驗中學到什麼時,陳建仁的答覆是:「迅速採取行動。」這個迅速,指的是,在還未確定疫情將造成大流行之前,一月底就啟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超前部署。
張忠謀:「世界已不再安寧」全球巨變,將越急、越大、越頻繁!
病毒的傳播速度比人類反應還快;那麼陳建仁口中的超前部署,真正的意涵是什麼?台灣經驗告訴世界:所謂超前部署,就是迅速採取行動,不要怕邊做邊修正。
快速而大規模的巨變,COVID-19會是史上唯一嗎?恐怕未必,想想過去兩年世界的黑天鵝是不是越來越多、飛行速度越來越快?去年十一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就說:「世界局勢多變,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
經歷這場還未望到盡頭的疫情,全球管理者被迫思考:遠距工作如何有效率?教師被迫練習:線上教學如何吸引學生?當人們不再出門,零售業必須重練吸引消費者的方法,這些前所未有的陌生問題,都沒有SOP(標準作業流程)可以遵循。
經歷這場還未望到盡頭的疫情,全球管理者被迫思考:遠距工作如何有效率?教師被迫練習:線上教學如何吸引學生?當人們不再出門,零售業必須重練吸引消費者的方法,這些前所未有的陌生問題,都沒有SOP(標準作業流程)可以遵循。
曾在麥肯錫擔任顧問多年,遠傳電信策略暨財務管理群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便指出:「環境變化越來越快,生存得不斷調適;我們都是解決熟悉問題的高手,但是現在個人與企業面對的幾乎都是陌生問題。」
遠傳執行副總經理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課程,將企業面對的陌生問題導入課程,培養學生解決陌生問題能力。

解決陌生問題,變存活關鍵。76%執行長:成長將取決於「轉向力」
劇變的世界,陌生的問題。疫情,只是加速器;後疫情時代,無論個人或企業,存活關鍵,正是解決陌生問題能力。去年,為了幫助客戶解決陌生問題,安侯建業顧問服務部四十人的團隊,過去的分界全然打破。
管顧公司傳統做法向來針對不同產業,提供該產業的專業服務;但安侯建業(台灣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專業諮詢服務組織)顧問服務部執行副總經理賴偉晏表示:「現在很多客戶不知道公司發生了什麼問題,只覺得怪怪的,因為這些都不是單獨產業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客戶需要的是如何在陌生問題上突破。」
因應客戶面對的問題,他先是把團隊從產業分類變成只分成金融與非金融;去年乾脆連這兩大區分都拿掉,以變形蟲的方式,組合一個不同專業的顧問團去提供客製服務。而且有小成果或是心得就隨時報告討論,隨時調整方向,以避免一年才做一次結案報告。
去年,安侯建業針對全球近一千三百位企業CEO調查發現,七六%的CEO認為,面對大環境詭譎多變,組織的成長將取決於「轉向」能力。
而轉向力則奠基在培養試錯(failing
fast)文化,意指正面看待那些不成功的創新嘗試,並從失敗中快速學習,這是因為陌生的問題通常都沒有SOP,唯有鼓勵試錯,才能摸出一條路。
《富比世》雜誌點出關鍵,在當今不斷變化的複雜商業環境中,執行速度比完美執行更為重要。
IBM則指出:透過快速試錯,用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意即不完美的產品),先求進行快速驗證,每次失敗都會學到一些能夠成功的知識,讓下一次的成功更早到來。
例如,全球最大成衣上市公司之一、擁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美國服飾巨擘威富集團(VF Corporation)為了改善與新一代客戶互動方式,而非被動等待消費者上門,近年來先透過旗下小品牌試水溫,在線上、線下舉辦各種體驗活動,重塑行銷模式。透過快速試錯,快速學習的經驗複製到大品牌,讓旗下著名品牌Vans及Timberland等近年營收交出好成績,母公司營收更連年成長。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去年給股東公開信指出,亞馬遜今日的成就,來自於過去一連串試錯實驗的結果。他也欣賞勇於試錯的人才,他在接受軟體公司Basecamp訪談中指出:「最聰明的人通常都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不斷重新思考解決過的問題,他們從不固執己見,而是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觀點與新思維。」
不過,向來視失敗為負面一詞的東方社會,培養試錯文化不容易;一位金融圈的高階主管擔憂:「台灣的企業文化認為,東西不好,怎麼可以拿出來賣?對於試錯是害怕的。」
咖啡烘焙王二代千萬開店虧損:未來不明,有餘力就要趕緊試
論到試錯的經驗,大集團可能反倒要向中小企業取經。台灣咖啡烘焙龍頭二代朱茂亨3千萬開咖啡店試錯,代價雖然不小,卻讓他掌握住消費者核心需求。

全台最大咖啡烘焙廠二代、源友精品事業部協理朱茂亨分享試錯心得:做為全台最大咖啡烘焙廠,供應各大食品及飲料廠、咖啡連鎖通路及便利超商,每年營收達三十億元以上,業績穩定成長。但二○一七年,他發現,現煮咖啡是趨勢,烘焙廠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從食品廠轉移到咖啡通路,傳統食品廠這塊市場發展已停滯。
面對陌生的通路市場,二○一七年他從公司另組一個團隊,負責咖啡品牌的拓展,「我給他們的目標是一年內開出五家店,」他苦笑,為了達成目標,也不管開在這個商圈是否適合,大家就在一年內硬是開出五家咖啡店。
剛展店時,朱茂亨以為:只要提供穩定、價格更優的咖啡豆品質,一定能吸引消費者上門。
他用最好的咖啡豆做出好咖啡,把咖啡店裝潢得富麗堂皇,就連菜單設計也是每月推陳出新,每月還舉辦促銷與折扣活動,結果一年就燒掉三千萬元,五家咖啡店,沒有一家店獲利。「失敗的當下,我曾覺得乾脆收掉回家去好了,因為我父親做咖啡烘焙廠從來沒有賠過錢。」他說。但他從這一年失敗的過程中卻也學到:「原來我還在用2B(面對企業)的經營思維,去經營2C(面對消費者)的客群,追求價格便宜、穩定,但是消費者不喜歡眼花撩亂的選擇,他們喜歡故事。」
二○一八年,他快速轉向,另起咖啡品牌重新開張,只保留十三個受歡迎的品項;也不再做任何折扣促銷活動;因為消費者會因降價而來,促銷活動結束就不再來。
為了加強品牌印象,他找來咖啡冠軍,用「全台最厲害的咖啡烘焙廠,加上咖啡冠軍所調配的咖啡」的組合,讓消費者驚豔;又定期與不同品牌聯名合作,彼此拉抬聲望與擴大客群。如今,新的咖啡連鎖店從三家成長到五家,每月都穩定獲利。
「這次疫情讓我更覺得,未來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只要有餘力就要趕緊嘗試新的東西,雖然有失敗,只要快速調整就好。」他說。
台大最紅通識課講師:越能解決陌生問題,生存空間越大
主動進入陌生領域、創造解決陌生問題的機會,快速失敗、快速調整,正是企業與個人未來鍛鍊新能力的不二法門。這也正是許多企業需求若渴的領域。創意如何落地?必問2大關鍵問題
企業對解決陌生問題的需求有多大?過去十五年服務過金控集團、便利商店、飛利浦、嬌生等大型企業的李聖珉,在台大開設「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談的正是如何培養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在過去三年來,成為台大通識課程有史以來,業界人士旁聽最多的課程,每學期學生限修四十八人,卻高達兩百位業界人士來旁聽。
當面對的問題都是陌生,沒有SOP可遵循,該如何著手?李聖珉指出,要從如何界定問題開始講起。李聖珉說,台灣企業在面對問題時有一個「KPI(關鍵績效指標)現象」,只解決問題表象,達到KPI就好,卻沒有去了解問題真正需要解決的本質。他指出:「問清楚問題就是一種能力,需要訓練。」當把問題界定清楚後,開始發想點子並行動時,高效溝通就很重要。
談到這裡,他忍不住嘆氣:「台灣企業的溝通方式,多半都是採連續劇溝通法。」先發想點子,然後行動實踐,把溝通擺在結案時才進行,「而且越懸疑越好,」難怪會溝通不良。
他表示面對陌生問題,企業要把團隊當特種部隊來領導;溝通方式需要學習特種部隊的敏捷式領導:「他們每個人耳邊一定有麥克風,『隨時』報告彼此狀況,因為前方有太多陌生狀況等著他們。」
快速試錯、快速修正。個人與企業後疫情時代活下去必學
後疫情時代,「當你有能力解決越多陌生問題,你的生存空間就越大;你不需要跑贏獅子(嚴峻環境),你只要跑贏同伴(同業)就好;最怕的就是周遭都沒有陌生問題可以解決,看不到延伸背後的空間,你跟同伴都擠在牆壁上,等著被獅子吃掉。」他說。
此外,「疫情過後,很多複雜的東西,現在都要開始簡化,因為簡化後才會有高度彈性,才能隨時應變。」曾擔任華為、騰訊、鴻海和國泰世華等企業顧問的李智樺指出。
他也指出:敏捷機制裡,試錯正是重要態度。「敏捷講的是以小增量;從小的改變去嘗試,犯錯後立刻修正。如此,企業有多次的機會,透過最低限度可行的產品到市場試水溫,尋求回饋。」「長時間不敢犯錯,不修正,忽然來一個大轉彎,反而變成在賭,而非試錯。」
聰明失敗必知5大關鍵
企業如此,個人也是。從個人面來說,他發現大家的問題是:碰到需求來了,就只想去解決;「實際上,應該先思考『我能提出幾種答案?』然後去試水溫,而不是單一思考,提供單一解方。」
《華爾街日報》指出,要培養快速試錯文化,最重要的還是態度要改變。換言之,如果不誠實的看待失敗,就很難從失敗中學習。
此外,《哈佛商業評論》提醒,在熟悉領域中,鼓勵失敗是沒有意義的;但在一個與自己能力完全脫節的競技場中試錯,也不會帶來太多好處;關鍵還是在既有的基礎去進行新實驗,再從失敗中學習。
改變,從來都不是線性進行;快速試錯,或許會導致進三步退兩步的局面,但只要有前進,這對於組織或個人都是可容忍的。
這場疫情帶來的全球劇變;空間隔離加速零接觸商機崛起、台灣餐食外送訂單在疫情期間成長兩成到三成;全球迎來在家工作最大實驗,數位溝通能力成為必需;全境封鎖下,為了減少對全球供應系統依賴,各國轉向建立更強大的國內供應鏈,在地小農興起;遠距醫療及線上學習加速開放。這些,都是隨著危機而來的新局面、新機會。
後疫情時代,還會有更多陌生問題會湧現,但同樣也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學習快速犯錯、快速轉向,將是活下去不可或缺的本事。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
-
巧宜: 看到在班級網站分享的時候,心裡就對老師所提到的:「 『人性本善』的時候,這是一個態度的抉擇,為『人』身份的覺醒。」有很深的感悟。因為在看過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就很喜歡這本書。而這個書名的意思就是失去做為人的資格,所以人性始終需要向善、向光明。向善,是生而為人的態度,是不...